究其原因,全拜那位古怪的开创者朱元璋所赐。
在朱元璋看来,为官之人已然超越普通民众的地位,生活比百姓优渥太多。
按照他的设想,现有的官俸足够维持体面生活了,倘若贪求更多则必属败类,必须处斩。
然而朱允烨心里明白得很,自己这位祖父给予文武百官设定的俸禄,委实低得离谱。
单看纸面上的数据确是够用了,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为人处世的实际花销。
例如人情往来、亲戚朋友的喜丧仪式,岂能赤手空拳出席?况且这些支出只是冰山一角。
另外还有关于官员出行规格的严格规定,从乘坐什么质料的服饰,到使用什么样的轿子和轿夫人数等等皆受到限制。
凡此种种开销全赖官员自行担负,朱元璋绝无报销一说。
如此盘算下来,这点区区俸禄显然捉襟见肘。
后来大明朝出了位赫赫有名的清官叫海瑞,由于坚决抵制贪腐行为,竟导致家境贫苦到差点全家饿死的地步。
通过这个小故事足以印证明朝官僚系统的俸禄有多么窘迫。
正因为如此,即便面对朱元璋铁腕反腐败的强大威力下,依旧有大量的不廉洁现象屡禁不止,皆是因为连温饱都成问题时,哪里还会有余力思考钱款来源是否合法,活下去才最为要紧。
因此,当现场这些官员获悉执行“考成法”
,并且政绩显著将会获得额外回报的消息传来后,每个人都兴奋了起来,恨不得即刻启程前往田间督促核查土地状况,以便年终能够多分一份奖金。
实际上,朱允烨之所以拿出这些财物奖励正是考虑到它们可以激励各位官员更加努力地工作。
此外,由于现在处于明初洪武年间,在朱元璋高压治理下,贪污的情况相对较少;若将这种奖赏制度放在未来官场腐败横行的时代推行的话,恐怕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被某些官员嘲笑:“就这等条件还能检验当官者廉否吗?”
故而朱允烨相信只要这个包含绩效考核办法得以顺利开展,所有官员必定全力以赴投身于公职之中。
到时候那些想要隐瞒财产或土地的地方势力虽然仍然可能想尽方法贿赂官员,不过相较而言一方面冒着重罪的风险,整天忧心忡忡自己的人头会不会次日清晨不再稳固其颈上位置;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勤勉劳作换取实实在在的好处与肯定。
眼看到年底将近,
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争取一份出色的考核成绩上。
毕竟,只要成绩斐然,朝廷就会慷慨地颁发一大笔赏金。
官员们心知肚明,这笔奖金和平时俸禄相比,孰轻孰重自然清楚得很。
这时,殿上的文武百官才猛然醒悟:
许栋提起人心的问题时,
太孙殿下并未露出任何焦虑之色,
这是因为他化解问题的手段,本身就是以“人心”
为核心!
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作为治下的关键,这便是最好的驭下之法。
百官心中不禁对朱允烨升起由衷的敬佩,
可那些建文派的官员,心情却如坠冰窖般沉重。